世上正发生着不可思议的事情,就在那边,在河的另一边,各种魔法机器应有尽有,而我们还像驴子一样生活。
—— 加西亚•马尔克斯《百年孤独》
1.话题起因

在群里有位小伙伴抛出了了一个小问题
“我们看似在讨论人工智能,是不是实际成为工具使用者而已?”
当时正在外出差,在车上和大家一起探讨了一下,思路、想法有的阐述不是很清楚,今天正好趁这个机会整理一下。
先说我的观点:
这些划时代的技术到最后都会无感知的存在于生活中,但是对这项技术的理解会提升自己眼界,对比普通人来说,就是在以后的一个十字路口做关键抉择的时候,懂AI的人做正确选的概率更大。
—— by Jimmy
2.我为什么对这个话题特别感兴趣
ChatGPT在国内火起来的期间大约在三月底,但其实在去年12月份在推特和油管上就有很多相关讨论,但是由于实际应用案列较少,没有引起比较大的关注。
以我自己为例,Open AI 的账号是在2023年元旦前注册的,当时并没有发现有什么特别的地方,在网上照猫画虎问了几个简单的问题,比如关于某某人、某某事你都知道什么,以及最近天气怎么样,最近有什么新资讯
我的第一感觉是
- 回答挺快,结果比较精准
- 条理比较清晰,能分出一二三
- 还有一点困惑就是为什么不能接入互联网做最新的搜索
其他就在也没有了,也就没有兴趣继续下一步的探索。
现在回想起来,当时的思维模式仅仅是把ChatGPT当做是一个高级版的搜索引擎或者高级版Siri。
后来就事情好像事情就变得不可控了,尤其是GPT-4发布以后,在网络上引起一片狂欢。
当时我正在研究stable diffusion,我突然感觉到方向不对,于是又去重新学习了ChatGPT、midjourney等项目。
我在学习这些东西的时候就有一个疑惑,为什么网络、新闻上都火成这样了我身边却没有几个人讨论。
于是我在朋友圈做了一个小测试
我用MJ生成了几个头像放在朋友圈里,想看看大家什么反应。


可以看出来大家对MJ生成的图片会相当有兴趣,于是我就决定继续在朋友圈里分享我学习AIGC的心得体会还有相关的经验。


但是朋友圈里反应却出乎我的意料,我本来觉得会有很多人想去试试,跟我交流一下怎么去使用,哪怕最基础的问问我怎么拿到梯子,基本没有人去尝试,只是看了一个热闹。
目前跟我讨论人工智能活话题的朋友全部在北京和上海,学历几乎都是硕士、博士。
由此我就在考虑一个问题,为什么要学习AI以及到底有哪些人在学AI
3.为什么学?谁在学?
我们先来看一组google trends的信息,时间是2023年4月22日前90天的数据。

在过去90天的时间里,ChatGPT一直都是热门词汇,而且一直保持这很高的搜索热度,但是相对来说,midjourney、stable diffusion、AIGC等关键词热度都不是很高,按理说这几个关键词的相关性应该都是比较大的,出现这种趋势的很可能的原因就是
大部分人都是追热度,浅尝辄止,没有深入探索。


从这几个关键词来说,对于人工智能,中国人那是相当关心
通过相关查询来看,对MJ和SD的关心的人,对技术细节关注更高一些
而AIGC这个概念在世界范围内并没有铺展开来,很有可能是我们中国在开发相关概念,不过我觉得这个AIGC的概念确实有助于帮助我们认知和了解人工智能
从google trends和我的朋友圈来看,整体趋势大体是相符的
那就是大部分人在看热闹,一部分在尝试,少部分在研究
回到群里讨论的问题,我们在讨论人工智能的时候,到底在讨论什么?

在我看来,我们需要了解的是这样技术的应用边界,知道人工智能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,如何利用AI提升自己的能力。
飞机不是飞得更高的鸟,人工智能也不是更聪明的人。
我们现在身处人工智能的iPhone时刻,我们不需要了解一部手机的生产设计细节,我们要做的是通过一部iPhone,看到他背后代表移动互联网和他产生的无数个机会。
为什么要了解人工智能?因为这是普通人再一次或得阶层跃升的机会。
时代的风口总会有人抓住,也会有人视而不见。

4. 关于如何抱团

最近加入了一个氛围比较好的社群,里面没有各种赚钱、噶韭菜的技巧,不会制作焦虑,至产生有价值的内容,等我跟群主沟通后,会将加群方式更新在这里。


an astronaut working with a bunch of electronic equipment, in the style of precise, detailed architecture paintings, orange and gray, tetsuya nomura, photorealistic detail, rudolf ernst, hyper-realistic details, raw character --ar 2:3 --niji 5
—— 主图生成自midjourney,以上是所用到咒语
评论 (0)